在很多古裝電視劇裡,經常出現大權在握的皇帝,對待那些犯了大錯的大臣,一怒之下就下令誅九族,聽者無不嚇得魂飛魄散。
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重視親緣血統,所以從商朝開始,就有 「罪及家人」的記載,一人犯罪牽連家人。
到了秦國,誅族就被寫進了法律,實行誅三族的罪責,也就是父母、妻子、兄弟。
後來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慢慢演變成了誅七族、誅九族,不過無論是哪一種,對於一個龐大的家庭來說,都是滅門的慘禍。
不過當一個人犯了誅九族的大罪後,卻從來沒有他的家人因為怕死逃走的情況出現,甚至有的親人直接.自.盡.跟著去了,這到底是為何呢?
何為誅九族?
古代歷史上,在對待犯了大錯的犯人,最不缺的就是嚴苛的.刑.罰.,尤其是.死.刑.,像.車.裂.等非常殘忍的手段。
但是要說最殘忍的,其實還是誅族,因為一旦被誅族,那麼受牽連的那就太多了,整個家族都會因為一個人的失誤,而葬送性命。
那麼一個人到底犯了什麼樣的罪,才會被誅族呢?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荊軻了,荊軻是衛國人,衛國被滅國後,輾轉來到了燕國。
荊軻為人仗義,為了報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他主動請纓,去秦國刺殺秦王。
圖:送別荊軻沒想到荊軻的刺殺行動失敗了,秦王大怒,立即發兵攻打燕國,10個月後,秦國占領了燕國的首都薊城,消滅了燕國。
燕國被滅國後,荊軻被下令誅七族,比誅三族還要狠,他的家人們都受到了牽連。
圖:荊軻刺秦王後來歷史不斷地慢慢發展,誅九族也就出現了。
誅九族是指父四族(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一族、出嫁的姐妹一族、出嫁的女兒一族)、母三族(外祖父一族、外祖母一族、姨媽一族)、妻二族(岳父一族、岳母一族)
由此可見,誅九族已經最大範圍地涵蓋了一個家族的所有人,最少也得有50人以上。
誅九族對於皇權的鞏固,起到了很大的維護作用,而對於那些有謀逆心思的大臣們,起到了足夠的震懾作用。
誅九族其實就是所謂的 「斬草除根,以絕後患」,皇帝下令將一個人的家族全部除掉時,那麼就算是常尚在襁褓中的男嬰,也不會放過。
一來,其他的手下看到這一幕後,嚇都嚇傻了,誰還敢造反,二來也極大減少了後代尋仇的可能。
正應了那句話:最是無情帝王家啊。
真的有人被誅九族嗎?
天子之怒,伏尸百萬,血流千裡。對於一國之主來說,誅九族雖然會牽連很多無辜之人,但同時也起到了相當大的震懾作用,有些人的謀逆之心會因為恐懼,從而打消掉。
相比之下這點損失,他們還是承擔得起的。
不過正所謂物極必反,皇帝心裡也十分清楚,如果頻繁的殺戮,勢必會讓更多的人起了謀逆之心。
因此這種大殺傷力的刑罰,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啟用的,很多時候誅九族的存在,就是為了起到一個震懾作用。
那麼在歷史上,真的有人被誅九族嗎?
縱觀上下5000年歷史,被誅九族的還真不多,只有一個,還有一個更誇張,直接滅十族。
在《唐六典注》中記載:楊玄感反,誅九族。
隋朝世家,楊玄感家和皇室楊家是世交,隋文帝楊堅打天下的時候,楊玄感的家族也是出了不少力的。
到了隋煬帝楊廣當政時期,楊玄感官至禮部尚書,襲封楚國公。
圖:楊玄感影視形象
但是楊廣猜忌大臣,讓楊玄感內心感到十分不安,而且楊玄感性格傲慢,覺得自己戰功赫赫,根本不把隋煬帝放在眼裡,這樣一來,楊玄感頓時起了造反之心。
公元613年,隋煬帝東征高麗,命令楊玄感在後方督送糧草,然而楊玄感卻故意在後面逗留,想讓前線斷糧挨餓,並且秘密匯合大軍,妄圖造反。
楊玄感頻繁在隋煬帝背後.捅.刀.子。隋煬帝反應過來後,立刻派兵鎮壓了楊玄感的起兵。沒多久,楊玄感自知兵敗,畏罪.自.盡.。
然而,嘗到背叛滋味的隋煬帝並沒有打算放過他,不僅將其挫骨揚灰,還下令「誅九族」!
因此「誅九族」一說,是從隋煬帝楊廣開始的,因為楊玄感出自弘農楊氏,所以隋煬帝應該並沒有嚴格按照誅九族全部殺了。
弘農楊氏到了唐朝依然非常厲害, 唐太宗楊妃、武則天之母、唐玄宗楊皇後等都出自弘農楊氏。
圖:唐太宗楊妃
而到了 明成祖朱棣,又發明了一個滅十族,比誅九族還要誇張,這又是什麼原因,惹得朱棣如此大怒呢?
眾所皆知朱棣的皇位是搶了他侄子朱允炆的,畢竟是名不正言不順,為了在後世留個美名,朱棣就想著找個德高望重的老臣,為自己的皇位證明。
圖:朱棣
他想到的這個老臣,就是有著「天下第一文人」之稱的 方孝孺。
方孝孺之前是輔佐建文帝的,朱棣從北平出發攻打南京城的時候,姚廣孝就叮囑他:
如果南京城攻下了,希望刀下留人,不要殺了方孝孺,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滅絕了。
而朱棣對方孝孺也是十分欣賞的,而且一旦他登基,還可以利用方孝孺的名聲,鞏固自己的地位。
圖:方孝孺
於是朱棣對方孝孺百般拉攏,並賜予高官厚祿,讓方孝孺給自己起草一份登基詔書。
沒想到方孝孺真如姚廣孝所說,寧死不投降,在登記詔書上只寫了四個大字 「燕王篡位」。
朱棣看後大怒,冷冷一笑: 「你就不怕我殺了你?」
沒想到方孝孺的骨頭更硬,痛斥朱棣: 你就算是殺了我,我也不會跟你同流合污,就算是「誅十族」也不怕!
氣急敗壞的朱棣真的下令誅他十族,把他的好友、學生算到了第十族。
朱棣開始大開殺戒,他沒有先把方孝孺處死,而是讓他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父母妻兒、兄弟姐妹以及至交好友一個個的倒在他面前。
這場「誅十族」的刑罰,歷時7天,殺了800多個人,最後方孝孺也被.處.死.。
方孝孺也是歷史上最後一個被誅九族的人,因為這種連坐的酷刑實在是過於.殘.忍.。
隨著社會的進步,誅九族成了刑法中的「核彈」,起到了威懾的作用,真正用到的少之又少。
親人為何不逃跑?
一人犯罪,親族伏法,親人又何其無辜,那為何他們不趁機逃走呢?
首先古代每個人也是有「身份證」的,那時候叫做「照身帖」。
這是商鞅發明的,上面記載的姓名住址和出生年月,其實和現在的身份證非常相似。
而且古代為了便於人口管理,還設置了一個「保甲制度」,鄉裡每10戶人家為一個保,並選出一位「保長」,保長負責監督自己管轄區域內的人口變動,一旦出現問題,必須立即向官府報備。
而且如果一人犯罪,其他九家故意包庇,那麼就會受到牽連,所以你跑是跑不掉的。
但凡出城進城,都要向守城的士兵出示照身帖。
圖:守城士兵
古代的戶籍制度已經非常完善了,唐朝三年一報戶籍,開始是由老百姓自行申報,後來為了防止有人弄虛作假,所以官員們直接挨家挨戶核實。
到了明朝則更加完善了,百姓出行需要憑證,學生趕考需要「路引」,連僧侶都需要出示「度牒」。
戶籍管理制度可謂是非常嚴密了。
圖:路引
其次古代沒有手機電腦,更沒有動車火車,信息傳播速度慢。
這邊皇上剛下令誅九族,官兵就立刻出發到家裡逮人了,而這時候犯罪者已經被控制起來,來不及把消息傳遞出去,家人們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呢,官兵就已經沖進家門了,怎麼跑?
而且就算你跑出了家門,趕路得需要一匹馬吧,那時候快馬都在驛站,屬於政府管轄,這下馬還沒到手呢又被控制住了。
就算弄得到馬,也出不了城門,出得了城門,也住不了店,住得了店你一個外來人口,肯定會一起注意,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又能跑到哪裡去呢?
最後中國向來尊崇儒家文化,有的人因為心中的「情義」,是不會跑的,比如妻子父母,寧愿生死相隨。
而且大多數人還會存在一種僥幸心理,在真正執行的時候,還是會有一些人情在裡面的,比如說不誅殺年紀大的或是年紀小的孩童,女性通常被流放或貶為奴仆,而身患殘障的,失去行動能力,一般也不會被.誅.殺.。
但是你一旦逃跑,管你是孩子還是老人,那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所以說,一旦家裡真的有人犯了大罪,家人們不是不跑,而是根本逃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