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總是看到一些豪門大戶的少爺小姐揮金如土,隨便喝杯茶就幾十兩銀子,心情好打個賞就是幾兩銀子,連老百姓買個饅頭燒餅就是二兩銀子,搞得好像古時候老百姓都隨身揣著很多銀子上街,其實現在很多人都被這些無良的影視劇誤導了,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古代的一兩銀子能值多少錢,看看你在古代究竟能發多少工資。
現在很多人對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沒有一點概念,所以我們首先來瞭解一下一兩銀子在古代的購買力,由於歷朝歷代國家的實力不同,物價以及百姓的購買力也會隨之不同,但糧食的價格無論在古代還是現在都會在國家調控的作用下趨於平穩,所以除了用黃金來推算銀子的購買力,另一種比較科學又好理解的方法就是用米價和銀價作為基準,來進行推算的。
據史料記載,在唐朝貞觀年間,國家實力強盛,百姓生活也算安穩,米價相對便宜,一斗米只賣5文錢,一兩銀子折合1000文銅錢,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可以買200斗米,10斗為一石,即是20石,當時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普通米價1.75元一斤計算,唐朝貞觀年間的一兩銀子抵得上如今4200元左右的購買力了,後來到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換算下來一兩銀子也可以抵上如今約9323左右的台幣了。
到宋朝,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工商業也前所未有地發達,因此貨幣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龐大,可國家白銀存量偏少趕不上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政府也沒有相應的調控機構,造成宋朝貨幣機製很是混亂,根據《宋史 食貨誌》和《宋史職官誌》的記載,一兩銀子折合2000文銅錢,當時米價是500錢一石,如此算來1兩銀子基本上可以買到4石大米,此時的一石約為66公斤計算,也就是說1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台幣4439元左右。
按照如此方法,再參照史料記載,明朝中期一兩銀子的價值相當於現在的2663元台幣,而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的價值則相當於665元左右的台幣。
現在是不是對古代銀兩有了新的認識呢,像電視裡那樣動輒幾千幾萬兩銀子的花銷根本是不現實也不可能的,在明朝萬曆年間,國庫最充盈的時候整個國庫也只有200萬兩銀子而已,在清朝雍正年間,整個皇宮一年的支出不過二十多萬兩銀子,收入也只有六十多萬兩。
古代銀質錢幣在不同時期、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的熔鑄形式、成色與重量,各朝各代均無全國統一的規範,按照各地的習慣和需要進行熔鑄。
此類銀質錢幣在在使用時,需要鑑定成色並稱重,以確定其價值後,再行交易、使用。
明清以後,稱一兩銀子為一金,百兩則百金。在衡量價值時,一般就以稱重時使用的古代質量單位「兩」
為銀質錢幣的單位,因此銀質錢幣也稱銀兩,銀兩也屬於秤量貨幣。